1. 91福利社首页
  2. 好文

记忆│朱德奎:野渡无舟独木横

记忆│朱德奎:野渡无舟独木横朱德奎 00:00

 图片

老家位于霍邱县淮河支流找母河的上游,一条叫泥鳅河的河边,十分偏僻闭塞,东到马陈集15里,南到乌龙庙12里,西到齐王庙7里,北到高店子8里。而且,无论去哪个集头,都要过河,去马陈集得过3条河,到乌龙庙得过两条河,西去齐王庙过一条河,到高店子去也得过两条河。这些河上都没有桥,河里也没有渡船。我家门前的泥鳅河上曾经有一座木桥,用粗大的杉树原木搭成,原木之间用巨大的扒钉固定,河两边用土夯成的桥墩,与木桥牢固地结合在一起,人走在桥上咚咚咚的作响,很有一些气派。可惜的是,这座唯一的木桥在三年困难时期被拆掉烤火了,从此,我家周边再也没有桥了。

这些河宽窄不一,宽的有两三丈,窄的也有一丈余。枯水季,人们会在河上打一座土坝,中间留一大步宽的水口,方便乡民们过河。如果你挑上百十斤的担子,过河时你得把担子前后轻轻地悠几下,乘担子往前悠的惯性,大胆地跨出步子,稳稳地跨过去。这时,你绝不能“打迟噔(犹豫)”,否则,就会连人带担子掉进河里。但是,这些河坝不是任何地方都有的,一般只在交通要道才会有。没有河坝怎么办?那你只好乘旁边没人时,脱下衣裤,打精屁股趟水过河。曾经和我在一个乡镇工作的伙计,是武装部长,他家也住在河边,他每次回家都必须光屁股趟水过河。寒冬腊月,河面结冰,他一样得破冰趟水回家。

每年三月过后,桃花汛会应时而至。那些平时可以徒步跨河的河坝都会被河水冲夸,河水经常会涨上两岸,这时候一般人过河就比较困难了。这对于我们一帮放牛娃当然不算什么,我们常年在野外生存,翻墙爬树,潜水摸鱼,练就一身浪里白条的功夫,别说这点小汛,就是夏天的大汛,也难不住我们。如果有人有急事必须过河,你得向河边的老乡求救。老乡们有一种捕鱼的工具,叫渔桶,这家伙是用两个二尺多深的木桶连在一起,中间用横木固定,在两桶之间连接一棵半大的杉木,以作平衡之用。捕鱼时,两腿站在两个桶里,手持一根大竹竿,即可当桨划水,又能当篙撑。一般人用来过河,必须坐在渔桶上,两手死死抓住桶边,桶上栓一绳子,找一水性好的泅水把绳子带过河,然后使劲把渔桶拽过河去,这种过河方式十分惊险,若非特急之事,轻易不干。

乡民们趟水过河基本是常态,赶个集上个店,你都必须趟水。有时候你去赶集时万里晴空,轻松过河;回程时突发暴雨,河水猛涨,你怎么办?很多人冒险趟水,有的一不小心就会被水冲走,甚至因此丧命,这样的悲剧在那个年代并不稀奇。找母河为什么叫找母河?传说有一位母亲,生下孩子不久,孩子得病了,恰巧孩子父亲外出谋生不在家,母亲只好亲自外出寻医找药,在过河时不幸被大水冲走。她的孩子被爷爷奶奶带大后,时常思念母亲,于是就出门寻找。一路辛勤奔波,也没有母亲的消息。这天,他来到乌龙庙北边的一座岗上,十分困乏,就在路边一茶棚里讨碗水喝,并向茶博士诉说了自己的遭遇。其实,茶博士是当地的土地神变的,他告诉那个孩子,你的一片孝心会感天动地,我这儿有一个秤砣,你拿着它,逢河就试,如果秤砣漂起来了,那就是你母亲灵魂所在之处。那个孩子千恩万谢,告辞茶博士,试了很多条小河,最后,终于找到了秤砣漂起来的那条河。那个孩子就在河边结棚而居,永远地陪伴着母亲的灵魂。后人们就把这条河叫找母河,当年那个茶棚所在地就叫知母岗。现在,霍邱县户胡镇有个找母河村,河对过就是乌龙庙镇的知母岗村。两村隔河相望,永远流传着这一孝心动天地的不朽故事。

我家旁边,是一条不大不小的交通要道,河两边乡民经常过河,枯水期当然没事,大汛期也不会太长,像1954年那样长的汛期毕竟极少。但是,多半年都是河水两岸平的状况,因此,给两岸乡民们带来极大的出行障碍。我家就在河边住,过往行人首先就会到我家求助。我的奶奶和母亲都十分善良,几乎是有求必应。我家树木特多,行人需要过河时,我们会扛上一棵木料,长度要比河的宽度长一些,木头的一端栓条绳子,然后把它在河的这一边立起来,拽住绳子慢慢放过河,再准备一根大竹竿,客人撑着竹竿,从独木桥上慢慢过去,然后再把竹竿传回来,以备下一位过河者用。我家门前的独木桥,从我记事起,就没有断过,我们兄弟几个都是义务架桥者,实在记不清架了多少次,也记不清那些木头被大水冲跑了多少根。但是,我们从没有后悔过,也没有收取过一丝一毫的好处,能帮就帮一把,是再自然不过的事。

后来,我们渐渐长大,陆陆续续离开老家。父亲去世后,老家基本没有人住了,但是,我们兄弟几个仍然惦记着独木桥的事,因此,二哥提议,我们在河上建个简易的桥吧,我们立马响应。虽然我们没有多少钱,但是我们可以尽力而为。我从外地把水泥板、涵管、水泥、石子、沙子用两大挂车拉到河边,二哥准备红砖,又央求河两岸的乡亲出力,共同建起一座简易小桥。虽说是小桥,但是比当年的独木桥好多了,一是一般洪水冲不夸它,二是可以过地排车,20多年过去了,这座小桥依然岿然不动,了却了我们小小的心愿。

现在,村村通惠民工程普及到家乡,家乡大大小小的河上都架起了坚固的桥梁,水泥路通到大大小小的村庄,乡亲们出门再也没有过河的障碍了,我们都赶上了好时代,“野渡无舟独木横”只是一个儿时的记忆了。

作者简介

朱德奎,六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,《未名文艺》杂志社社长。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。

记忆│朱德奎:野菜是俺老干妈

记忆│朱德奎:四季野果半年粮

记忆│朱德奎:野花确比家花香

记忆│朱德奎:野渔之趣伴童年

记忆│朱德奎:野炊烹出野味香

记忆│朱德奎:乡野游戏乐处多

记忆│朱德奎:野鬼游魂随风逝

记忆│朱德奎:野神游仙难度人

记忆│朱德奎:野林鸟趣闹春光

记忆│流光溢彩:四方塘有故事

记忆│朱德奎:野林鸟趣闹春光

传说│刘炯:古镇窟洞桥

老手艺│拥绿斋:篾匠

投稿邮箱:@qq.com

未见其它平台的作品

个人简介

个人近照

原创文章,作者:admin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1060.com.cn/85664.html